《中国教育报》:三代人踏出科技扶贫“燕山道”【板栗研究中心】
8月29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以《河北科技师院教师35年接续帮扶燕山地区农民脱贫—— 三代人踏出科技扶贫“燕山道”》为题报道河北科师35年科技扶贫,闯出“燕山大道”。
原文如下:
河北科技师院教师35年接续帮扶燕山地区农民脱贫——
三代人踏出科技扶贫“燕山道”
本报记者 周洪松
■教育脱贫攻坚进行时
时值暑假,一场小雨给连日高温肆虐的燕山带来清凉。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上打虎店村,听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张京政来作“板栗夏季高效管理技术”讲座,早上8点多钟,当地500多名种植农户已经穿着雨鞋打着伞,陆续来到村子板栗园边的会场。“张教授是俺们县的科技特派员,按他说的整,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种植户李大哥高兴地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以“九龙进山”工程为标志,开启了科技扶贫之路。35年来,先后三代“科师人”接续发力,扶助千百万农民脱贫致富,被当地农户亲切地称作“给自己带来真金白银的科技财神”。
青龙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去年顺利“摘帽”。当地板栗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但曾经因管理理念陈旧、技术粗放等原因,平均亩产只有70公斤。2005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齐永顺、张京政等科技特派员来到青龙,指导种植户进行科学管理,头一年就让板栗亩产翻了一番。消息传开,第二年当地栗农全都争着抢着请科技特派员前往指导,全县板栗种植都用上了新的管理办法。
如今,张京政还保留着一张珍贵的照片:他和自己的老师齐永顺、王同坤当年在板栗园进行技术指导的照片。“1957年出生的王同坤老师是1963年出生的齐永顺老师的老师,1978年生人的我是齐老师的弟子。”张京政用满口的山东口音说。
要收到更大效益,必须整体规划,形成规模,以产业带动。如今,该校已经在青龙县建成肖营子镇五指山村万亩板栗种植示范园等18个示范基地,近3年来,免费发放“燕龙”等5个板栗新品种接穗13万枝。由此,青龙板栗产业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品种化率提升7%;产量大幅飙升,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等果率达到85%以上,每亩平均增收400至800元。
据王同坤教授介绍,加上辐射周边县区,如今新模式下板栗种植总面积已达近百万亩,3年累计生产板栗7.7万吨,栗农总收入11.65亿元。如今,板栗产业已经成为青龙县的支柱产业,“打造全国板栗第一县”成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和拳头项目。
青龙县板栗产业发展,只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多年进行科技扶贫的一个缩影。常学东教授团队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对安梨传统种植技术升级改造,实现了燕山地区安梨产业起死回生;乔亚科教授团队引进现代农业技术,让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闫立英教授团队推进黄瓜产业提质增效……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我们的目标。今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开展科技服务、促进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校长郭鸿湧说。
链接地址:中国教育报:《三代人踏出科技扶贫“燕山道”》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84/201908/t20190829_396470.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辑:朱洪亮 审核:赵宗宝)
- 上一篇: 秦皇岛日报:全市首家昆虫标本馆在卢龙建成
- 下一篇: 秦皇岛日报:科师实践团“献礼七十华诞”主题活动
-
10.272025《河北日报》:周末空中课堂 四年不打烊 【党委宣传部】
-
10.142025《团结报》:肝胆相照 大爱无疆 【九三学社 艺术学院】
-
10.142025《团结报》:高山仰止 大美不言 【九三学社 艺术学院】
-
10.092025《工人日报》:精准匹配提高婚恋交友成功率【工会】
-
10.092025《中国教育报》:板栗“尖子生”出山记【板栗研究中心】
-
06.112025《工人日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会积极推 进“健康科师工程”【工会】
-
12.032024《光明日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巧种板栗富农家 八年帮扶结硕果【板栗研究中...
-
06.272024《科技日报》:沙窝地里种出“致富薯”【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